查看原文
其他

教育的悖论:功利化的教育VS去功利化的教育

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选 2022-10-27

经济学家陈志武老师曾提出过一个教育的悖论:

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,勤奋刻苦,学习能力超乎寻常,将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。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?

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,但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却独步全球,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,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。

一个水平很低的基础教育却支撑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体系,这也许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吊诡的悖论了。

正如陈老师所总结的:究其根本在于,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有效,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。然而今天,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——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。

◎功利化的教育VS去功利化的教育

中国教育往往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功利化特征: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“有用”的技能,使他们能够通过考试,增强就业竞争力,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财富。但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些功利目标,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教育——这就是“读书无用论”的思想根源。

反观美国,其教育的功利性,往往是附着于公民教育的产物。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,越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——教给学生的越是些“无用”的东西,如历史、哲学,等等;越是优秀的学生,越愿意学这些“无用”之学。在美国课堂里——无论是大学、中学还是小学——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,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,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。


◎孩子的开学第一课,并不一定是他的人生第一课

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,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,而是因为他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——他的开学第一课,并不一定是他的人生第一课。

这是每一所学校、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。和上哪所学校,考多少分相比,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。

回避或忽略这个问题,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,找什么样的老师,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,教给学生多少知识,提高学生多少分数,这些都是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。

实际上,一旦一个孩子在他的“人生第一课”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。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,也有效得多。

……
孩子的现在,是过去无数次日常行为日积月累演化的结果。孩子的未来,也必然是由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决定。孩子的“人生第一课”之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家长们面临的现实却往往是——家长想说却说不透,学校尽管在教,但很多并不是孩子和家长想要的。

为此,先知书店特别推荐一套非常特殊的“人生第一课”——百年商务印书馆为4—8岁孩子打造的一套中英文双语亲子绘本《人生第一课》:


◎14个话题,14本小书,抓住孩子的成长中最重要的三行“代码”

“性格决定命运,心智决定成败,价值决定航向”。《人生第一课》这套书,14本小书,14个话题,从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都会面对的种种问题——比如什么是有趣、什么是家庭、什么是朋友、什么是爱、什么是美、什么是感受、什么是钱等等入手,从性格养成、心智启蒙、价值认知三个维度,把那些“家长想说但说不透,学校在教但不是孩子和家长想要的”知识和道理,以图、文、音频三种方式,教给孩子。

◎从孩子成长的根源性问题入手,启发孩子思考那些影响更持久、也更重要的东西

越是根源性的问题往往越需要智慧与参考,对于种种问题,《人生第一课》的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,但在这样的思考中,却可以让孩子记住影响更持久、也更重要的东西。


◎双语文本,对接国际,让问题有“场景”,让价值有“温度”

本书作者艾唐·鲍里茨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,《人生第一课》正是他畅销 20 余年的代表作,《人生第一课》用像孩子一样,诗一般的语言,通过声音,温暖的图画,让问题有“场景”,让价值有“温度”。中英双语文本,音频入口被做成二维码,在书中扫码即可收听。

尤其是在同类图书越来越少的当下,这套书更是难能可贵,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一份“成长礼”。现在下单还可立减140元,识别下方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。

注:本文中观点引用自陈志武老师文章《童年被透支的孩子,很难形成健全人格》


▍延伸阅读

四个故事看懂洗脑的力量

“隐世”奇人:他的书是在抵御愚蠢的荼毒

王小波:以这种方式争论,真理越辩越不明

武大“蔡元培”刘道玉: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材的

钱颖一:教育要训练大脑会思考

陈嘉映:教育让人改变,洗脑让人忍耐

教育不是强制灌输,而是培养批判精神和逻辑思考

刘道玉:教育的三个关键问题

刘道玉谈教育:要爱一切生命,要爱不完美的孩子

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对生命的态度

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,而非特定的知识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